坚持以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振兴

2020-07-21 08:47:06 星期二  来源: 日报

坚持以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振兴

——关于我市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调查

编者按

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。近两年来,我市坚持统筹城乡文明一体发展,大力实施乡风文明建设行动计划,从阵地建设、组织制度、活动实施三个层面精心谋划,坚持价值引领、文化塑形、综合整治、融合发展、整体推进,以乡风文明建设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,不仅改变了乡村的精神面貌和农民的思想观念,而且优化了乡村社会治理结构,描绘了“文明邢襄”的雏形,取得了良好效果。中央、省主流媒体先后90余次报道了我市相关经验做法。近日,市委研究室、市委宣传部组成联合调研组,深入乡村一线加强调查研究,在系统梳理分析总结的基础上,形成了该报告。本报今日全文刊登,以飨读者。

王清哲 李文志

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,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。今年以来,省委、省政府对开展“三创四建”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,强调要建设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体系,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。我市坚持统筹城乡文明一体发展,充分借鉴运用文明城市创建中的经验和做法,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,为乡村振兴和建设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体系提供文化支撑,收到良好效果。目前,已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5个、省级文明村镇29个,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占比达到60%,中央、省主流媒体90余次对我市乡风文明建设情况作了报道。

精心谋划

我市坚持问题导向、目标导向、结果导向,从阵地建设、组织制度、活动实施三个层面加强顶层设计,推出《乡风文明建设行动计划》,打造“美我家乡·文明邢襄”名片

(一)在阵地建设上,注重打造“四个一”平台。①一个村民文化活动中心。有道德讲堂、百姓舞台、农家书屋、村广播室等活动场所。②一个文体活动广场。能够组织开展丰富健康的群众文体活动等。③一条乡风文明示范街。每村至少选定一条主要街道建设乡风文明示范街,结合本地实际绘制文化墙。④一个道德“红黑榜”。好事、先进典型等上“红榜”展示,违反村规民约等反面典型和不良行为上“黑榜”曝光。

(二)在组织制度上,重点规范“两会一约”和建设“一支队伍”。①一个乡贤道德评议会。主要职责为传承美德、引领乡风、宣传政策、讲理评事、止纷定争等。②一个红白理事会。新建或规范已有的红白理事会,并明确章程制定、办事流程、办理标准等事项。③一套村规民约。将本村突出问题整治、红白理事工作、乡贤道德评议会建设、道德“红黑榜”管理等纳入村规民约,形成行为管理规章和村民文明公约,在公共场所张贴公布。④一支志愿者和文体队伍。每村建立一支志愿服务队伍和业余文体队伍,推动乡邻互帮互助,开展各具特色、贴近群众的文体活动。

(三)在活动实施上,因地制宜开展“六项活动”。①农民素质教育活动。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,造就有文化、懂技术、会经营的新型农民。②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承活动。挖掘、整理各村镇有特色的历史人文资源,抢救、保护有价值的非遗项目,培育、传承有地方特色的民间、民俗文化。③移风易俗活动。杜绝和摒弃农村婚丧嫁娶等活动中存在的大操大办、天价彩礼等不良现象。④乡风民风评议活动。对陈规陋习和不文明、不道德行为进行评议,对“文明家庭”创建进行评选,对“好媳妇”“好婆婆”等身边榜样进行选树。⑤文化体育活动。以“我们的节日”等为主题,开展民俗、节庆或群众文化活动等。⑥人居环境整治活动。突出抓好农村生活垃圾、厕所革命等工作,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净化、美化、绿化、亮化,建设美丽宜居新乡村。

特色做法

我市注重把乡风文明建设与中心工作、农民需求、本地实际相统一,聚焦重点难点,加大改革创新力度,完善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,切实做到“五个坚持”

(一)坚持价值引领,牢牢把握建设方向。一是突出主题、强化引导。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,充分发挥各种农村文化阵地作用,利用“小马扎”、“大喇叭”、微信群等平台和载体,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。从去年5月份开始,以电影+公益教育“加片”的形式,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目前,加片展播累计达到3.3万余场次,观看受众达到313万余人次。二是突出载体、强化宣传。设计《 市乡风文明示范街宣传图例》,在全市57%以上的村打造乡风文明示范街,刊播核心价值观内容。同时,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以视频、3D动画、漫画、实景图片等手段进行集中推送、展示,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“天天见”“日日新”“步步深”。三是突出主流、强化培育。推广宁晋县“乡贤和居”、南和区道德红黑榜等做法,在全市近90%的村成立了乡贤道德评议会,70%以上的村设置了道德红黑榜,一大批矛盾纠纷在基层得以化解,乡村“德治”体系进一步完善。适时开展最美新乡贤、最美宣讲员、季度楷模等评选活动,让农民群众学有榜样、赶有目标。

(二)坚持文化塑形,扎实筑牢建设灵魂。一是整理保护历史文化。对商代遗址、邢窑白瓷等物质文化遗存重点进行保护。抓好 梅花拳、广宗太平道乐等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,推动沙河皮影戏、南路丝弦等非遗名录的申报工作,抓好信都区英谈古寨等古村落的修复与保护,通过文脉传承发展,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,树立文化信仰。二是传承发展传统文化。深入挖掘前南峪抗大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内涵,加强爱国主义教育。倡导威县孙家寨村和临西县东留善固村的孝慈文化,在全市农村大兴孝老敬老之风。推广任泽区的和合文化,有效化解矛盾纠纷。开展“最美家风故事征集展示”等活动,以身边事影响身边人,使传统文化理念深入人心。三是丰富活跃群众文化。举办“邢襄大舞台”“农民丰收节”等主题晚会400余场次,开展全民阅读活动,不断丰富农民文化生活,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尚,切实为乡风文明建设筑牢文化根基。

(三)坚持综合整治,着力夯实建设根基。一是大力推进移风易俗。制定出台《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意见》,进一步规范“两会一约”,修改完善工作制度,对红白事大操大办、厚葬薄养等不良行为进行纠正。推广巨鹿“公益红娘”、清河“零彩礼”等做法,引导解决农村成婚难、结婚贵的社会问题。今年初,针对农村土葬屡禁不止的现象,制定我市《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的实施方案》,大力推行丧事简办,自10月1日起,所有城乡居民实行火葬,不得火化后再装棺土葬。二是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。结合疫情防控工作,在村规民约中增加爱国卫生运动等方面内容。围绕个人防护、饮食习惯、卫生常识等开展线上线下科普宣传,营造“改陋习、讲卫生、要健康、树新风”的良好氛围。初步推行垃圾分类制度,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。三是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提升工程。在高标准完成实用性村庄规划修编的同时,出台《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》,以污水治理、厕所改造、村容村貌提升等为重点,突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持续改善村容村貌,营造良好宜居的乡村生活环境,以乡村的外在美提升乡村的内涵美。

(四)坚持融合发展,逐步完善建设格局。一是与乡村振兴规划融合。结合规划建设的一批省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和特色小镇,坚持“三区”同建(即新型农村社区、现代产业园区、乡村生态功能区建设),开展“四村”联创(即产业强村、美丽乡村、文明乡村、平安乡村创建),推动示范区内42个乡镇、387个行政村的协同发展。二是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。依托邢石“绿色低碳廊道”生态建设,沿线以景观林和经济林种植为主,带动周边12个乡镇48个行政村的农业结构调整,辐射带动沿线农民增收,提升周边村庄的文明程度。三是与特色农业培育融合。做优做强一批农产品特色品牌,发挥其乘数效应,提升农民生活品质,促进乡风文明发展。目前,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行政村分别为776个、437个和787个。四是与乡村旅游发展融合。按照乡村+旅游的思路,精心打造一批旅游项目和一批有特色的村庄和传统村落。组织举办了内丘县鹊山庙会等主题各异的旅游节庆活动,开发推出工笔画瓷盘、宫扇等系列旅游商品。

(五)坚持整体推进,切实保证建设效果。一是完善工作机制。建立市县乡村“四级联动”工作机制,市县乡成立乡风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及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专班,建立定期报告、协商会商、检查督查等机制,村“两委”班子落实属地责任,形成工作合力。二是实施典型带动。在全市选树50个文明示范乡镇和300个文明示范村,对各地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鲜活做法,制成专题片,分期分批在媒体推介,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。三是严格目标考核。制定《 市乡风文明村镇考核办法》和《考核细则》,将乡风文明建设情况纳入基层党建工作和党员评议考核内容,年底采取材料审核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,对各乡镇、村具体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,满分为100分,80分以上为优秀,60分以上为达标,60分以下为不达标。确定示范村镇(优秀)、达标村镇(合格)、未达标村镇3个等级,考核结果作为省市文明村镇评选的主要依据。

创建成效

我市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,充分体现活基层、重实效、惠民生的原则,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改变乡村面貌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生新变化

(一)改善农村人居环境,建设美丽新家园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极大改善了农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,同时又使社会风气得到极大扭转,正能量、好风尚处处可见,农村面貌大为改观,实现了外在美与内涵美的统一。家园变得美丽干净了,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,“沙河市红石沟休闲生态文化旅游项目”在2019年深圳文博会展会期间进行了重点推介宣传,王硇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文化旅游重点村。2018年, 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全覆盖,2019年,在全省乡村振兴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。

(二)促进农民身份转变,培育合格新农民。乡风文明建设与各种惠农政策的一体化推进,既向农民宣传新思想新理念,又向农民传授新知识新技能,使传统农民在具体实践中切身体验到农村的新发展新变化,也使自身身份向新型农民发生潜移默化的扭转。内丘县岗底村农民需要学习苹果从种植、采摘到销售的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,持证上岗成为新型农民的代表。信都区在将军墓镇成立板栗产业培训基地,定期对果农进行培训,不仅促进了板栗产业的提档升级,而且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、懂技术、会经营的新型农民。

(三)巩固农村基层基础,优化治理新结构。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,新乡贤组织从打造乡村“德治”体系入手,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,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社会最基本的治理单元,优化了乡村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。仅去年一年,宁晋县新乡贤就化解各类矛盾300多起,成为乡风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。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,全市广大农村利用大喇叭开展健康知识教育,传唱“战疫情”《三字经》,喊出安全“好声音”,凝聚了疫情防控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力量。

(四)彰显农村发展特色,提高文化新品味。我市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顺应历史、自然和人文需求,坚持“一村一品”,突出特色,让广大农村真正实现“看得见山、望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,成为有文化、有灵魂的乡村。南和区宋台村建立了集文史馆、活动广场、村民礼堂、便民服务中心等为一体的宋璟文化广场,信都区内阳村至今仍完好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戏楼和古院落。目前,拥有特色区域文化品牌的村庄达到全市村庄总数20%以上。

(五)激活农村发展动力,描绘光明新前景。良好乡风民风是最具魅力、最有吸引力的发展资源,不仅陶冶了村民的思想情操、和睦了社会关系、增强了集体荣誉感,而且给乡村带来了发展新动能、提供了发展新动力,在富裕农民脑袋的同时富裕了农民的口袋。宁晋县工笔画产业吸纳从业人员超过6000多人,遍布全县三分之一的村庄。2019年以来,仅14个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就带动了近千名贫困人口人均每年增收1万余元,也为集体经济的增长助力加油。目前,全市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4%以上,3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9%以上。2018年、2019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.7%、12.3%,高于全省2.8个、2.7个百分点。

有益启示

我市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,是“三创四建”活动在农村基层的延伸,是建设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,是贯彻落实省委、省政府决策部署的生动实践

(一)要把握好文明创建与乡村振兴的关系,实现统筹推进。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,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。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我市始终坚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局去考虑、去安排、去部署,将乡风文明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统筹推进、融合发展,较好地把握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,体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,从而使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1+1>2的效果。

(二)要把握好党政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,实现相互促进。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,解决人才培训、阵地建设、资金投入等困难和问题,离不开党委政府强有力的领导。我市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省级以上补助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类资金1.5亿元,打造420多所农村文化讲堂。在各地农村,村民自发组建乡艺队,成为活跃在乡间的“不走的乡艺队”,极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。广大群众主动义务捐钱捐物、出工出力,用于公共文化阵地建设,体现了建设美好家园的极大热情。实践证明,党委政府既要当好乡风文明建设的领导者、发动者和指挥者,又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,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,才能形成共建美好家园、共享美好生活的生动格局。

(三)要把握好顶层设计与因地制宜的关系,实现齐头并进。推进过程中,充分考虑基层实际情况,在确保基本内容,如“两会一约”、规范性阵地、开展活动的基本条件等健全的基础上,坚持量力而行,做到“三不”,即不搞一刀切,不搞形式主义,不搞整齐划一。对于实在有困难的村,可以突出重点、突显特色,有选择性地先期开展工作。经过一段时期的创建,最终达到齐头并进、全面发展的局面。实践中要兼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既要符合农村实际和特点,又要确保工作进展和成效。

(四)要把握好示范引领与整体建设的关系,实现点面递进。我市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,首先在全市筛选条件基本成熟的53个行政村,按照建设标准,在规定时限内打造成为乡风文明示范样板村。在此基础上,坚持以点带面、以面串线,从个别到一般、从特殊到普遍,用示范样板村生动直观的建设成果,带动和活跃全局,促进乡村振兴。

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
			 网
			官方微信
			
			 网
			客户端
			

日报、所有自采新闻(含图片)

独家授权 网发布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。

广告加载中...